开放友好的无障碍街区设计实践——深圳市福田CAZ中央活力区
详细信息Open and Friendly Barrier-Free Block Design Practice: Futian Central Activities Zone (CAZ), Shenzhen
More Information-
-
1. 项目概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将被打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福田中心区是深圳的金融贸易中心、行政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典型缩影。但在街道活力、空间魅力、无障碍出行体验方面仍与其他中心区存在差距。为实现从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向中央活力区(central activity zone, CAZ)转变的目标,2016年12月,深圳市政府部署开展福田中心区交通设施及空间环境综合提升工程,确定研究区域由滨河大道—新洲路—红荔路—皇岗路围合而成,共5.3 km2。
2. 场地背景
研究区域范围内,70%的街道两侧被围墙封闭,街道界面消极,缺乏活力,全天候街道人群活动强度不高。60%以上街道仍以单纯的交通功能为主,道路设计以车为本,慢行空间及公共活动空间不足。道路红线内外公共空间、铺装等缺乏统筹,碎片化严重,且存在路面高差,影响无障碍出行体验。此外还存在路面设施陈旧、杆件林立、箱体杂乱、绿化空间封闭等问题。因此,如何提出城市空间治理整体解决方案、重塑街区环境与无障碍出行之间的承接关系是本次设计的关注点。
3. 设计策略
3.1 以人为本的需求重构
由“车本位”向“人本位”的理念转变,重视出行幸福感。贴合多样人群的多元需求,通过遍布中心区各街道的10万张照片和人流活动复杂区域的7×24 h录像观察,以及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 PSPL)、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视频等大数据方式,全天候细致观测市民出行活动。结合4 000余份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各类型街道使用者对街道空间、街道家具的诉求与建议,构建集景观、休憩、生活和交通于一体的无障碍街道空间。
3.2 贯通协调的系统设计
通过道路系统、建筑前区与绿地空间之间协调衔接,来提高无障碍系统在城市街区环境中的连贯性。
第一,与道路系统贯通。1)倡导“公共交通+慢行”的绿色交通模式。通过减少车行道、缩小车道宽度和转弯半径、取消路内停车等“车道瘦身”方式,释放约90 000 m2的机动车道用于改善慢行系统。2)100%覆盖零高差设计。使路口、交叉口、单位出入口都与人行道同标高,提升街区亲和力。3)管控车行速度。根据片区功能差异和人流密集程度,推广普及30 km/h以下限速:在居住片区限速30 km/h,在人流密集的商务办公片区限速20 km/h,在以儿童活动为主的公共文化街区限速10 km/h,提升慢行路权。
第二,与建筑前区的贯通。“街道U型空间”一体化统筹,合理整合资源。将设计范围从道路红线拓展至建筑边界,纳入建筑前空间,在保障通行功能的同时使空间分配及无障碍系统应用更加科学合理。在建筑前的停车位、商铺之间设置车止石、绿化带等分隔设施,提升街道安全性。
第三,与绿地空间的贯通。打开封闭绿化,构建全龄友好公园。最大化整合利用路口、路侧、地铁出入口碎片绿地(共120 047 m2),在保留绿地资源的前提下补充活动场地,让人可进入、可参与。打造12个全龄友好、各具特色的“家门口公园”,构建“出门见绿,5分钟见园”的微公园网络,提升城市街区生活化体验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3.3 精准实用的无障碍设施
提高街道设施精细化水平,精准布局无障碍通行流线。在活动需求点增设休憩设施,设施细节注重近人尺度,多使用弧形与圆角元素,与人接触部件选用质感亲肤的木材。生活街区选用暖黄色、防滑防摔铺装。儿童活动较多区域选择色彩鲜艳、互动参与性强的设施。商业办公街区多采用井然有序的灰色调、大规格铺装形式,考虑到快节奏通勤需求,选用“高跟鞋友好”的细腻平整面层。引进瑞士热熔划线盲道做法,人行横道中设置行进盲道,帮助视障和盲人安全过街。在地铁口、公交站设置风雨连廊接驳,人性化设计提升出行体验。
3.4 智慧驱动的技术引领
智慧城市技术助力提升无障碍出行体验。推进多杆合一建设,从“杆件林立、各有标准”到“多杆合一、集约建设”,减少30%的杆件和70%的箱体,释放原本阻碍无障碍通行的慢行空间。利用地面红绿灯、盲人钟、感应式行人过街信号灯延长等措施,实现慢行优先的信号灯设计。结合AI技术,在建筑出入口、交叉路口、公交站、地铁出入口等关键锚点布设前端采集设施,构成全息感知体系。
4. 社会意义
改造后,各项观测数据较改造前均有明显提升,达到了全龄友好、无障碍通行的预期效果。事故率降低了10%以上;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幸福感提升了30%;工作日、周末的街头最大瞬时人流量分别增长2.1%、8.6%;约58%的受访者表示在福田中心区的停留、活动时间明显延长。国务院残工委、交通部、住建部等国家部委领导多次考察,评价该项目“真正实现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为高质量创建智慧无障碍城市提供了现实样板”。
-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吴昊天,彭嵘. 开放街区理念在老旧街区中的实践与应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02): 37-3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