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11-5366/S     ISSN 1673-1530
“风景园林,不只是一本期刊。”
  • 微信订阅号
  • 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约萨邦·布恩松,玛丽莎·帕利巴特,金塔帕·诺伊庞,刘睿,边思敏.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空间设计[J].风景园林,2023,30(10):83-95.
引用本文: 约萨邦·布恩松,玛丽莎·帕利巴特,金塔帕·诺伊庞,刘睿,边思敏.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空间设计[J].风景园林,2023,30(10):83-95.
Authors:(THA) YOSSAPON Boonsom, (THA) MARISA Paleebat, (THA) JINTAPA Noipang, Translator: LIU Rui, Proofreader: BIAN Simin. Living with Climate Change Through Public Spac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3, 30(10): 83-89. DOI: 10.12409/j.fjyl.202309110410
Citation: Authors:(THA) YOSSAPON Boonsom, (THA) MARISA Paleebat, (THA) JINTAPA Noipang, Translator: LIU Rui, Proofreader: BIAN Simin. Living with Climate Change Through Public Spac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3, 30(10): 83-89. DOI: 10.12409/j.fjyl.202309110410

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空间设计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著:(泰)约萨邦·布恩松: (泰)约萨邦·布恩松/男/Shma景观设计与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主任、景观设计师/非营利组织河流之友(FOR)联合创始人/we!park团队的联合创始人/研究方向为景观与建筑设计

    (泰)玛丽莎·帕利巴特/女/《城市破坏者》(City Cracker)线上编辑/研究方向为文化、艺术及生活品质

    (泰)金塔帕·诺伊庞/前考古学家/Shma景观设计与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企业公关专员/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城市管理和公共空间规划

    译:刘睿: 刘睿/女/硕士/绿化林业高级工程师/前上海植物园科研人员/低维护种植践行者/研究方向为华东区系适生植物应用与设计

    校:边思敏: 边思敏/女/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理论

  • 中图分类号: TU986

Living with Climate Change Through Public Space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Authors:(THA) YOSSAPON Boonsom: (THA)Yossapon Boonsom is a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director of Shma Company Limited, and co-founder of Friends of the River (FOR) which is established as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co-founder of we!park group which develops vacant lots and spaces into green public space using public participatory methods.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THA) MARISA Paleebat: (THA) Marisa Paleebat is an online editor of City Cracker.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culture, art, and quality of life

    (THA) JINTAPA Noipang: (THA) Jintapa Noipang, former archaeologist, is a 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officer of Shma Company Limited.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history, culture, urban management, and public space

    Translator: LIU Rui: LIU Rui, Master, is a senior engine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mer scientific researcher of Shanghai Botanical Garden, and a practitioner of low maintenance planting.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plant design of East China

    Proofreader: BIAN Simin: BIAN Simin, Ph.D., is a lecturer and Master’s supervisor in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摘要:
    目的 

    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此,需要加快步伐,以系统性和可持续的方式为即将到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曼谷的快速城市化导致绿地和水系减少,这加剧了洪水的威胁,继而使城市远离了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资源。因此,建议将传统的适应性措施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相结合,应用风景园林学以应对日益增加的挑战。

    方法/过程 

    至关重要的是,城市重视绿色基础设施(GI)和绿色空间的投资,以有效地从自然中获益。利用废弃土地开发绿色空间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机会。通过we!park 平台,将废弃空间开发成公共绿地,其重点是增加使用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增加绿地的面积。设计过程涉及所有相关部门的利益相关者,以共同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的绿色公共空间。

    结果/结论 

    绿地建设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其应具备可达性和安全性。公众参与设计过程能使绿地更好地响应社区需求,同时也使绿地更加易于维护。绿地建设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部分。废弃区域可成为发展的机遇;通过协作、知识、资金和政策的结合来创造商机,促进健康和福祉,保护环境。

    Abstract:
    Objective 

    In the past decades, climate change has caused unprecedented level of changes. As such it is imperative that preparations for the upcoming changes are to be made in a systematic and sustainable manner as soon as possible. Rapid urbanization of Bangkok has led to the reduction in green space and canal ways which exacerbated flooding, in turn diverting away the city’s resource in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issues. Thus we propos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can be a part in tackling the arising challenges through traditional adaptations methods in conjunction with nature-based solutions.

    Methods/process 

    It is crucial that the city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investmen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s (GI) and green spaces to effectively curate benefits from nature to the people. Development of abandoned lands in green spaces presents an opportunity to solve the city’s problems. Through the we!park platform, we developed abandoned spaces into public green spaces under the emphasis of increasing the opportunity to access rather than just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green space. The design process involved stakeholders in all related sectors whom all work toward the same objective in achieving high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green public space.

    Results/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space does not require a large plot of land, however it should be easily accessible and saf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ing process, the resulting space can better answer to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along with being easier to maintain.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spaces is a crucial aspect in urban development to help cope with the changing climate. Abandoned areas can be perceived a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cooperation, knowledge, funding and policies, we can simultaneously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the business sector, health and wellness,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 气候变化是当下人类社会最大的问题之一。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表明,1950—1959年气候系统经历了一系列在过去几十年内从未发生过的变化。大气和海洋变暖,大量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1]

    与世界经济论坛一样,气候变化问题以及国际社会未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情况被列为高度优先事项。气候变化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因为全球气温每上升2℃将导致洪灾增加170%,特别是在东南亚等极易受灾的地区,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1.1 m,对这些地区将造成极大影响。目前,自然灾害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泰国本身也经常面临自然灾害。曼谷被列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高风险地区之一,也被评为近期海岸洪灾和地面沉降的高风险地区之一[2]。此外,泰国还可能受缓慢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等,或者是难以提前预测的极端气候影响,如洪水、干旱、风暴等[2]。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影响着经济和社会领域,包括人民的生活,使得国家不得不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付出代价。因此,应做好准备,以全面、系统和可持续的方式应对潜在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曼谷正在扩张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 000万人口的大都市,过去用于缓解洪水的果园、稻田和水系正被建筑和道路所取代,导致城市中的绿地和水系正在持续减少。这座城市到处充斥着硬质景观,堵塞了水道,给城市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洪水。这是应对气候变化如此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化带来的绿地缺失引发了众多环境问题:快速扩张的混凝土丛林、被取代的流域面积均导致热岛效应的增加。因此出现了洪水泛滥、食物短缺、烟尘增多等问题,人们缺乏健康优质的,可以通过亲近自然来恢复身心健康的场所。此外,城市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对城市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城市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之全球动荡的形势,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应该运用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应用传统智慧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使城市能够调整并准备好应对不断出现的挑战,尤其是气候变化。

    在着手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时,要考虑以下关键因素。1)态度:必须接受气候变化的发生,因为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是不可避免的。2)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自然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不仅能有效应对挑战,还能提升可持续性。3)利益相关者参与:为实现目标,需要激发所有涉及城市发展的利益相关者的全程参与。4)赋权:在城市发展中实施基于自然的方法,需要与人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不仅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信息,还能提高人们对共同面临的挑战的认知。5)增强知识:必须寻求知识和创新,以改进城市发展方法,并分享这些知识,以增强社会中每个个体的能力。6)数据和技术:数据和技术作为准确描述和反映真实情况的工具,可确保行动的正确性。7)创造机会:将风险转化为机会,意味着将自然灾害和天气变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转化为恢复和改善城市的机会,这将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性,并在未来创造经济机会和就业岗位。8)机制: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机制。世界正趋向于增强协作的平台发展,鉴于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整合资源,在政策层面跨部门协作,包括私营部门、学术界和民间团体。9)绿色:绿地不应与城市基础设施分离;相反,绿地应该融入城市基础设施之中。在确保城市做好应对灾害和未来挑战的准备方面,绿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基础设施应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并促进粮食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城市中的其他基础设施(如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同样重要,需要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进行认真地投入。绿色基础设施(GI)的定义涉及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将绿地纳入城市基础设施,为社区带来自然的益处。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能将自然的优势带给公众的、以区域为基础的设施体系。可以按职责将绿色基础设施分为4类。1)社会基础设施,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创造互动空间,让其参与集体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包括活动区、公共公园和游乐场。2)健康基础设施,包括有助于城市中个人的身体、精神、智力健康的空间,从而促进大众整体健康,包括疗愈花园、健康公园和运动场。3)食品基础设施,即建立安全的食品生产区,使城市居民能够食用营养丰富、质量上乘的食品,以促进健康,包括促进社区参与和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城市农场。4)环境基础设施,包括缓和城市环境问题影响的区域,其作用包括雨水吸纳、灰尘过滤、降温和二氧化碳吸收。这些区域也是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

    基于上述考量,可以开发一个集多种功能和效用于一体的绿色空间,以确保在城市地区面临众多挑战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有效的投资。重要的是,可以将不同的绿色基础设施组成部分与不同的城市元素相协调,包括绿色缓冲区、绿色斑块、绿色纽带、绿色建筑和口袋公园(图1)。

    图  1  绿色基础设施组件的5种类型
    Figure  1.  The 5 typologie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components

    绿色缓冲区是5种类型中最大的绿色基础设施。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水管理和城市管理系统,作为保护屏障,缓解城市洪水带来的影响。此外,它还显著增加了绿量,使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续。绿色缓冲区包括城市中作为水源涵养区或农业生产区的静态区域。除了作为农业生产区,还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紧凑性和可扩展性。2050超级洪泛平原——大城府项目 就是一个广泛应用此类绿色基础设施的实例(图2)。该项目是对2011年泰国毁灭性洪灾的回应,促使泰国民众反思城市发展的不足,并思考未来应该如何与水共存。大城府位于湄南河下游,是受洪水影响最严重的8个省之一。自上而下的问题解决思路往往会导致建造大规模建筑物,对环境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另一种替代选择是“超级洪泛平原”的概念,以最小干预为原则,鼓励社区在现有农业区内利用自己的水管理网络。这种方式为大城府带来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Shma设计团队研究了延伸到湄南河的洪泛区以及所发生的危机,以便在未来50年内,为大城府水域和湄南河下游流域周边经济之间建立新的平衡。

    图  2  2050超级洪泛平原——大城府项目
    Figure  2.  2050 Ultra Flood Plain — Ayutthaya project

    绿色斑块是城市内部的大型绿地,作为城市级公共公园,可容纳大量人群和活动。它既是水源涵养区,也是城市中的自然区域,可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如动植物群落及耕地。此外,绿色斑块允许将轮作作物用作动物饲料,有助于粮食安全。位于曼谷郊区的Bang Bon生态公园项目是一个具有说明性的例子(图3)。该公园的设计目标是保护现有的环境系统,恢复原始生态系统,并保护植物物种。此外,它还为该地区营造了一种愉悦的氛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安静的环境,并培养了人们对与自然共存重要性的认识。在雨季,Bang Bon生态公园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的水管理能力,因为它利用“猴子脸颊” 等本土化的蓄水方法来有效储存洪水和雨水。

    图  3  Bang Bon生态公园项目
    Figure  3.  The Bang Bon Ecological Park project

    绿色纽带是一条穿过许多城市区域的廊道,是公共公园、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组合,用城市生态系统连接交通和娱乐活动。它作为一个广泛的网络,通过绿地将不同区域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体育活动。绿色纽带可以沿着运河、铁路或在高速公路的下方建设。通过营造宜人的氛围,绿色纽带使人们可以欣赏周围的景观,将充斥着混凝土的空间转变为繁茂的树林和花园。此外,沿纽带相互连接的植物网格还能过滤沿线的灰尘颗粒,降低空气污染。曼谷绿色纽带项目(图4)体现了“振兴城市基础设施,重新链接城市生活”的理念,旨在重连城市生活、恢复城市自然。曼谷面临着无规划城市扩张的挑战,其交通网络以汽车为主,在高速公路下方和运河沿线有许多未充分利用的区域。最终,城市及其辖区缺乏连通性,造成了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曼谷绿色纽带项目提出了一个潜在的振兴框架,全长54 km(包括28 km的主环线和26 km的交叉连接线),促进了公共空间、社区和整个城市的连通性。该项目建成后,将在环境可持续性、社会福利、经济投资发展领域产生效益,最终引领曼谷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图  4  曼谷绿色通道项目
    Figure  4.  The Bangkok Green Link project

    绿色建筑能带来诸多益处,可以应用于密集区域或受限空间,如城市中心或高层建筑群中。为现有建筑增加绿色有助于降低建筑内外的温度,节约能源,最终减少污染物排放。与建筑整合的绿地,包括屋顶和各种开放区域,不仅能为使用者提供益处,还能对城市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建筑中的绿地可以作为休闲公共空间、运动锻炼空间、屋顶农场和垂直花园使用。例如新加坡的丰树商业城二期项目[3] 图5),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保护该场地的原始自然特征,创建一个城市森林,不仅能支持更大的生态系统,而且能在场地内形成有助于工作和运维的相对较小的生态系统。使用本地植物让维护更加容易,也更契合当地的气候条件。此外,利用雨水和自然湿地营造的自然水循环系统也有益于长期的环境健康(图6)。共享工作空间、室外剧场和运动场地等各种活动空间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健康小镇[4] 图7),这是泰国第一个老年社区开发项目。通过设计超过40%的绿地率,确保了该区域有指定的聚会点,为社交互动创造机会。社区内设有菜园、户外用餐区、慢跑道和游泳池,同时优先考虑了安全问题,通过扶手、充足的照明和防滑表面措施将事故风险降至最低。康复花园包括健身器材和按摩小路,在生机勃勃、芳香四溢的树林中创造了一个有韧性的环境,包括生物湿地和生物池塘的智能水管理系统,用于管理洪水和在旱季蓄水,同时为城市野生动物创造栖息地。总之,健康小镇项目为人类和自然提供了一个宁静、优质的生活环境。

    图  5  丰树商业城二期项目
    Figure  5.  Mapletree Business City II project
    图  6  丰树商业城二期项目的循环水管理系统
    Figure  6.  Upcycle Water management in Mapletree Business City II project
    图  7  健康小镇项目
    Figure  7.  Jin Wellbeing County project

    口袋公园是一种与社区无缝融合的小尺度绿地,步行即可到达,一般面积不超过2英亩(约8394 m2)。作为社区级公园,重点开展满足该区域居民需求的活动。笔者在下文以“we!park平台”为例进行探讨。

    此外,关于空气污染这一全球性重大问题,我们想强调的另一个示范项目是“安全地带” 图8)。这是一个以空气过滤和提高空气污染意识为目的而设计的临时性构筑物。该项目创建了一个保护人们免受空气污染,过滤空气并提供舒适环境的空间(室内结合了空气过滤机械和天然空气过滤植物)。当污染空气被通风系统吸入时,由直立的乔木和灌木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开始利用叶片中释放的水蒸气捕获灰尘颗粒,地被植物也在同时吸收污染物和排放物;随后,空气通过除尘滤网和冷却板,温度逐渐降低,为室内的游客营造一个令人愉快和清新的氛围。此外,根据计算,室内超过15 m2的树木每年可产生约92.6 kg的氧气。

    图  8  “安全地带”项目
    Figure  8.  The Safezone Shelter project

    泰国首都曼谷经历了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由于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不断扩大的住宅区和经济区,各种开发导致绿色公共空间的缺失,还出现了空置或碎片化的空间。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也破坏了这些社区的整体美感。

    利用空置或被忽视的空间发展公园可能是应对这些城市挑战的一个解决方案。发展公园或绿色公共空间不一定需要大面积的区域,可以更加灵活地利用各种废弃或闲置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政府或私人所有,但应易于进入并保证安全。在改造过程中,当地社区应积极参与和协作,并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和偏好。可以根据社区或用户需求纳入的活动场地包括健康公园、运动场、游乐场、城市菜园或森林公园。种植林荫植物不仅有助于氧气生成,还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便于维护。

    目前,曼谷的绿地在人均数量和可达性方面都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全球公认标准(人均绿地面积最低9 m2),而曼谷的人均绿地面积仅为6.9 m2

    此外,在评估步行距离的绿地平均可达性时,WHO建议绿地应分布在300~500 m或大约10~15 min可达的范围内。相比之下,曼谷居民平均需要60 min的时间或4.5 km 的距离才能到达绿地。令人担忧的是,曼谷只有13%的居民能够在400 m半径范围内进入绿地。此外,树荫覆盖区域仅占绿地总面积的17%。

    因此,曼谷市制定了通过“绿色曼谷2030”项目来增加绿地的目标。这一举措旨在将人均绿地从目前的6.9 m2增加到10 m2,并改善绿地可达性至步行15 min。实现这些目标后,到2030年,400 m半径范围内可达绿地的人口比例将从13%增加到50%,树荫覆盖率将从现有的17%扩大到30%[5]图9)。

    图  9  曼谷绿化情况及绿色公共空间策略
    Figure  9.  Bangkok green situation and green public space strategy

    截至2022年,曼谷的绿地面积约为41 327 286.489 m2,其中将近一半的面积(18 602 682.9 m2)公众无法进入。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下,如果不加以额外干预,增加绿色空间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创建we!park平台,以促进绿地的可达性建设。

    we!park是一个平台,源于将空置或未充分利用的空间开发成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公共场所的概念。它侧重于选择小尺度的城市空间,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让包括政府机构、私营部门、民间团体、专业部门和教育机构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图910)。

    图  10  we!park行动计划
    Figure  10.  we!park strategy

    针对曼谷面临的挑战,we!park有机会将未使用和废弃的空间开发成小型绿色公共区域,即口袋公园(面积约80~8 000 m2)。其重点不仅仅是扩大绿地的数量,而是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机会。这些口袋公园明确要求保证公众的可达性,并采用参与式设计过程,让所有部门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进来。这种方法旨在创造高质量和可持续的绿色公共空间。

    we!park开发的公园可以很容易地融入城市的不同地区,在大约400~1 000 m的舒适步行距离内促进公共空间的平等使用。如前所述,we!park平台包括了参与绿色公共空间开发和城市发展的所有相关部门,通过它们的共同协作,这些潜在区域得以开发。该平台利用了大量资源和资本来支持和提高公共空间开发过程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地区级政府机构是曼谷公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关键机制。we!park已经实施了“公园诊所和公园指导”项目,成为协调和联系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机构、公众、私营部门和该地区其他相关方)的中心枢纽。这项举措的重点是设计适合每个人的包容性空间,确保对设计区域的持续维护和管理,并根据每个独立区域的具体需求提供知识支持。最终目标是建造更多面向社区、满足不同社区需求的小型公园。

    “公园诊所和公园指导”项目是一项能力培养倡议,旨在通过参与式学习,提升政府官员在公园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它涉及6个地区组的政府官员:北曼谷组、北吞武里组、东曼谷组、中曼谷组、南吞武里组和南曼谷组。培训使这些官员成为专家,并积极参与设计过程,确保公园满足人民的期望和需求。每个地区在其管辖范围内选择一个场地,由包括政府机构、私营部门、大学、专业部门和公众在内的5个部门共同设计和开发,以在各自地区创建最具响应性和可持续性的公园。

    每个地区小组的“公园诊所和公园指导”项目将持续3 d,包括为期2.5 d的培训课程和0.5 d在示范性公园的实地考察,如NHA Khlong Chan社区的Lankila Phat 1运动场。在此之后,每个地区将开始研究当地的环境、特点以及各自面临的具体挑战,这些认知将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设计解决方案。

    在整个过程中,项目还寻求与专业建筑学术机构(例如提供建筑教育的大学)的合作。泰国建筑师协会等专业组织为绿地开发提供咨询服务。最后,通过对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监督,包括讨论、交流和修订,确保各区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合作过程结束后,设计方案将参加“15分钟公园”竞赛,随后作为各区正在进行的“15分钟公园”项目进一步开发和建设。

    这个项目将为初步开发提供一个综合性框架,共包括50个构想。其中有25个“弹出式公园”作为待建的实验原型。随后,将开展暑期学校项目,研究6个地区中的新地区级空间潜力。此外,6个地区的政府组织还将提供实习机会,最终在邻里层面建立试点模式,由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至少涉及13个地区。之后,we!park团队将着手在全市范围内建造“15分钟公园”。这项尝试需要曼谷都市管理局的预算计划支持,以及私营部门的捐款和筹款工作,以确保曼谷居民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在15 min半径范围内使用绿地。

    we!park的绿色公共空间布局策略侧重于增加小型绿色公共空间的数量,并将其均衡地融入城市,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方便、广泛地使用。目前,we!park团队正在努力将这些空间改造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公共区域。这一举措从5个潜在区域的试点项目开始(图11)。1)华南蓬寺口袋公园:这是一个社区级的公共公园,是由捐赠的土地发展成口袋公园的原型,由朱拉隆功大学建筑系和多位专业设计师协同设计,并成功实施。该公园的建设得到了曼谷都市管理局的财政捐助,并通过指定平台Taejai.com获得众筹资金支持。2)Choduek社区口袋公园:这是一个位于Talad Noi市场附近Khlong Phadung Krung Kasem运河沿岸的游乐场及娱乐区。该公园的设计在学生和专业设计师的共同参与下完成,其建造得到了私营部门的资金支持。3)Ekkamai 口袋公园:这是一座位于繁华的Saen Saep运河沿岸,由运河上建造桥梁形成的剩余空间开发而成的公共公园。其设计方案来自设计竞赛的获奖方案,并与社区合作开发。目前,在曼谷都市管理局的支持下,项目正处于建设预算编制阶段。4)Saeng Thip运动场:该项目位于高速公路下方,曾是一个被忽视的空间。然而,通过当地社区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已被改造成一个运动场。此外,它还是不断增长的空间网络系统的一部分,目前正在向第二阶段扩展。5)Klong San弹出式公园:这个创意空间位于湄南河畔,已被临时授予私人土地使用权,为期12年。在筹款和参与式进程中,该区域从Khlong San社区的垃圾场转变为学习、创造和文化活动的空间。它正在演变成一个新的社区和邻里节点,成为一个休闲区和人们向往的目的地,承载了运动、放松、草药种植和垃圾分类等功能。

    图  11  we!park的5个试点项目
    Figure  11.  The 5 pilot projects of we!park

    经过几年的努力,we!park 通过不断尝试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其中3个基本工具的使用非常重要。1)数据库:we!park团队开发了wepark.co网站,为感兴趣的个人获取有关we!park的项目信息和数据(包括运营细节和组织信息)提供平台。该数据库收集并整合了实体进度报告、绿色公共空间趋势数据以及每个地区开发的具体细节。此外,它还将用户连接到名为“绿色查找器”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是沟通、统计和了解绿色公共空间现状的渠道。2)知识平台:即在线沟通平台,旨在更新we!park的工作进程和分享与绿色公共空间开发相关的各种知识。该平台允许感兴趣的个人访问信息、搜索数据,并随时获得最新消息,其目的是通过提供知识和鼓励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来促进绿色公共空间的发展。3)指南:这是一本创建小型绿地(口袋公园)的指南,其中总结了we!park近两年工作的经验教训,包括工作指南、原则、案例研究和练习,可以为社区小型绿地的开发提供参照。

    为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开发绿色公共空间可以作为加强备灾的一种解决方案。这些空间的开发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多维度的益处。首先,它通过在整个城市分布绿地、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提供阴凉,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它还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温度。此外,从社会角度来看,绿地作为社区的休闲和交流场所,加强了社会联系,构筑了社区韧性。

    不仅如此,它还在微观和宏观层面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催生贸易空间、促进消费并增加土地价值。最重要的是,它会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让城市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应与创造绿地同步进行,并认识到废弃区域是发展的机会。

    只有当意识到城市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发展机遇时,才能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幸福社会。这个过程中必须纳入协作、知识、资金和政策,刺激和创造商业机会。促进健康、保护环境,并准备好应对持续的气候变化,只有这样,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及韧性发展。

    注释:
    2050超级洪泛平原大城府项目,由Shma设计,位于泰国大城府,2011年竣工,详见:https://shmadesigns.com/work/2050-ultra-flood-plain。该项目将占全省面积70%的现有灌溉网络改造为蓄水网络,这意味着不需要额外开垦土地。由于城市的四周被农业区包围,农业区及其灌溉网络可以作为缓冲区,保护城市地区免受外部洪水的侵袭。
    “猴子脸颊”是泰国模式的滞洪区,源于泰国已故国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在防洪方面的倡议,其机制类似于猴子将食物塞进脸颊,然后再逐渐吞下。
    丰树商业城项目二期,由Shma设计,位于新加坡,2016年竣工,用地面积35 000 m2,详见https://shmadesigns.com/work/mapletree-business-city-ii.
    健康小镇项目,由Shma设计,位于泰国曼谷,2018年竣工,用地面积22.8万m2,详见https://shmadesigns.com/work/jin-wellbeing-county.
    安全地带项目,由Shma设计,位于泰国曼谷,2020年竣工,用地面积150 m2,详见https://shmadesigns.com/work/safezone-shelter.
    图表来源(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图1~3、6©Shma景观设计与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图4©Shma景观设计与研究事务所有限公司和 Shma SoEn有限公司;图5©Wison Tungthhunya;图7©Panoramic工作室;图8©Napon Jaturapuchapornpong;图9©we!park和mor and farmer公司;图10~11©we!park。
  • 图  1   绿色基础设施组件的5种类型

    Figure  1.   The 5 typologie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components

    图  2   2050超级洪泛平原——大城府项目

    Figure  2.   2050 Ultra Flood Plain — Ayutthaya project

    图  3   Bang Bon生态公园项目

    Figure  3.   The Bang Bon Ecological Park project

    图  4   曼谷绿色通道项目

    Figure  4.   The Bangkok Green Link project

    图  5   丰树商业城二期项目

    Figure  5.   Mapletree Business City II project

    图  6   丰树商业城二期项目的循环水管理系统

    Figure  6.   Upcycle Water management in Mapletree Business City II project

    图  7   健康小镇项目

    Figure  7.   Jin Wellbeing County project

    图  8   “安全地带”项目

    Figure  8.   The Safezone Shelter project

    图  9   曼谷绿化情况及绿色公共空间策略

    Figure  9.   Bangkok green situation and green public space strategy

    图  10   we!park行动计划

    Figure  10.   we!park strategy

    图  11   we!park的5个试点项目

    Figure  11.   The 5 pilot projects of we!park

  • [1]

    Bangkok Metropolitan Administration (BMA) and JICA Expert Team. The Bangkok Master Plan on Climate Change 2013−2023[EB/OL]. (2019-04-05)[2023-08-31]. https://webportal.bangkok.go.th/upload/user/00000231/web_link/air/Kleaflet.pdf

    [2]

    Climate Central. Climate Central: Coastal Risk Screening Tool Tutorial (June 2020)[Z/OL]. (2020-06-18)[2023-08-3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W6pZcerRsA.

    [3] Shma景观设计.城市原野:丰树商业城二期[J].风景园林,2018,25(1):58-66.

    Shma Design. An Urban Wilderness,Mapletree Business City II[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8,25 (1): 58-66.

    [4] 莎玛有限公司.健康小镇:峡谷森林中的多代共生社区[J].风景园林,2023,30(1):63-68.

    Shma Company Limited. Jin Wellbeing County: Multi-Generation Community in the Ravine Forest[J].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3,30 (1): 63-68.

    [5]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กทม. เดินหน้าเพิ่มพื้นที่สีเขียว ตามโครงการ Green Bangkok 2030[EB/OL]. (2021-09-30)[2023-9-12]. https://webportal.bangkok.go.th/environmentbma/page/sub/6671/0/30/info/2658.

图(1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9
  • HTML全文浏览量:  4
  • PDF下载量:  3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9-10
  • 修回日期:  2023-09-1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0-07
  • 刊出日期:  2023-10-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